爻的相关概念
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,分处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,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或上或下、或贵或贱的地位、条件、身份等。六爻分处的六级等次,谓爻位。
六爻爻位由下而上依次命名为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。这种自下而上的排列,表明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的渐次进展的生长变六级爻位的基本特点:初位象征事物发展萌芽,主于潜藏勿用;二位象征事物薪露头角,主于适当进取;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,主于慎普惧审时;四位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;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,主于处盛戒盈;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,主于穷极必反。当然,这只是概其大要,在各卦各爻的具体环境中,由于种种原因,诸爻又有错综复杂的变化。旧时亦谓“初”为士民,“二”为卿大夫,“三”为诸侯,“四”为王公、近臣,“五”为天子,“上”为太上皇。
正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个爻,六个爻的位次有奇偶之分:一(初)、三、五为奇,属阳位;二、四、六(上)为偶,属阴位。凡阳爻居阳位,阴爻居阴位,称之为正(亦称得正、得位、当位);凡阳爻居阴位,阴位居阳位,称之为失正(亦称失位、不当位)。
得正之爻,象征事物的发展遵循正道,符合规律;失正之爻,象征背逆正道,违反规律。但此非**。在一定条件下得正之爻可能向失正转化,失正之爻也可能向得正转4匕。
中六个爻所居位次,二爻居下卦之中位,五爻居上卦之中位,故二、五爻称之为“中”,象征事物守持中道,行为不偏。凡阳爻居中位,象征刚中之德;凡阴爻居中位,象征柔中之德。中与正相比较,中德又优于正。这是因为二爻和五爻处于卦体的佳位,尤其是五爻处于卦体的**位置(尊位),所以中比正更为可贵。旧时占卦得到二、五两爻者,被称为得中,内容吉祥的断语特别多。中正凡是阴爻居二位,阳爻处五位,则是既中又正,称之为中正。中正在《易》爻中尤其是美善的象征。
六十四卦的每卦由六个爻组成,而爻又分阳爻、阴爻。阳爻代表奇数,九是个位奇数中**的数,因而阳爻以数字代表就称之为九;阴交代表偶数,而六是十以内各个数的平均数,因而阴爻以数字代表就称之为六。习惯上,人们把六个爻中**下的一爻称为初,把六爻中**上的一爻称为上。把爻的性质(阴或阳)和位序合在一起,即成爻题。如乾卦的爻题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九、九二、九三、九四、九五、上九。屯卦的爻题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九、六二、六三、六四、九五、上六。
应、比、承、乘反映卦象内部相关两爻之间的关系。
比相邻两爻之间的比邻关系。即初与二、二与三、三与四、四与五、五与上各个相比。相比两爻也须阴阳交错,方显亲密协调。否则,身近心远,刚者相敌,柔者志异。
《周易折中•义例》强调指出,《易》中比应之义,惟四与五比、二与五应**为重要。这是因为五系尊位,所以四近而承之,二远而应之。近而承之,贵在恭顺小心,故刚不如柔;远而应者,贵在刚毅有为,故柔不如刚。
承在相邻两爻中,下方之爻对上方之爻称之为承。《易》例侧重强调以阴承阳为顺,即卑微、柔弱者顺承尊高、刚强者,求获援助。如《易经》中以六四阴爻承九五阳爻计16处,断语皆吉,而以九四承六五亦16处,断语则凶多吉少。一般说来以阴阳当位相承为吉,不当位的相承多凶。
乘在相邻的两爻中,上方之爻对下方之爻称之为乘。《易》例以阴爻乘阳爻为乘刚,象征弱者乘凌强者,“小人”乘凌“君子”,爻义多不吉善。而阳爻居阴爻之上则不言乘,认为是理之所常。
每卦六个爻中**上面的两爻为天的因素,这两个爻如果有变化,一般来说是天意,不是人力能改变的,是天在做决定。中间两爻如果发生变化,是人为因素,是通过一定的努力能改变的。**下面的两个爻是所处环境的因素,这两个爻如果有变动,说明问题出在环境上,是环境在影响你,比天意好一些,也不好改变。
《易》中凡阳爻之行,遇阴爻则通,遇阳爻则阻。故大畜初、二两阳皆不进,因前临阳爻受阻,而九三利往,即前行遇阴路通。同理,凡阴爻之行,遇阳爻则通,遇阴爻则阻。验之诸卦,颇能切合。故有这是全易之精髄之说。